神學教育還未琢磨的寶石 鄧智文的音樂神學
作者|鄧智文(英國伯明罕大學神學與宗教系博士、線上神學課程「Life Seeks Understanding」創辦人、《道成搖滾》作者
▎Photo by John Price on Unsplash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間基督教會。空氣中迴盪著熟悉的讚美詩歌,會眾用心地唱著。這是一個普通的主日崇拜,音樂的存在似乎理所當然。然而,當我們深入探討神學教育中音樂神學的地位時,我們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相比其他神學領域,音樂神學似乎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關注和討論。
在我的神學研究生涯中,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在神學教育界,關於音樂神學的討論相對較少?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學術研究,更涉及我們如何理解音樂在信仰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音樂更深入地認識上帝。音樂在基督教中的角色:是工具還是本質?
音樂常常被視為一種傳教的工具。早期西方宣教士來到亞洲時,就發現音樂是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有效媒介。他們將西方的聖詩翻譯成當地語言,或創作新的本土化讚美詩歌,以此來傳播福音信息。這種做法無疑取得顯著的成效,使得許多亞洲人通過音樂接觸並接受基督教信仰。
然而,將音樂僅僅視為傳教工具,也帶來一些問題。首先,這種定位可能會忽視音樂本身的神學價值和靈性深度。其次,它可能導致對音樂的功利化理解,即只關注音樂能否有效傳達教義,而忽視音樂作為藝術形式和靈性表達的本質意義。
正如著名音樂神學家貝比(Jeremy Begbie)和蓋瑟瑞(Steven Guthrie)在《共鳴見證:音樂與神學的對話》(Resonant Witness: Convers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Theology,暫譯)中所強調的,音樂不僅僅是傳達教義的工具,更是一種獨特的神學思考和表達方式。他們提出,音樂有能力成為「福音動態動力的共鳴見證」。這一觀點為音樂在亞洲教會中的角色提供新的視角。
敬拜讚美與音樂神學的混淆
近幾十年來,「敬拜讚美」(Worship and Praise)運動在基督音樂興起,引起人們更多關注音樂在教會生活中的作用。許多教會開始重視現代音樂風格的敬拜,引入更多元化的樂器和音樂形式。…
...若想取得觀看權限,請購買此文章所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