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仰碰上標籤 這群大學生正在改變自己看自己的方式
如果要為今天的大學生貼一個標籤的話,那會是什麼?
受訪者|田正平、裴恩(校園福音團契傳道同工)
採訪整理|編輯室
▎校園福音團契傳道同工田正平(左)、裴恩(右)。
-
重點看這裡
● 「標籤」和「身分」算相似詞。
● 今天大學生其中一個主要標籤是「基於平等態度,尊重個體之間差異」。
● 基督信仰幫助我們面對負面的標籤。
-
「貼標籤」(labelling)是個社會學概念,指涉某些行為被分類為偏差甚至犯罪。例如,男生跳芭蕾舞會被標籤為「缺乏男子氣概」,女生參與拳擊則「不像個女生」。貼標籤不單將行為分類,也勢必將實施行為的人分類。於是,跳芭蕾舞的男生可能會被貼上「娘娘腔」的標籤,拳擊女生則被貼「男人婆」。
這期雜誌探討身分議題,編輯團隊主要從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切入,較側重身分的社會面向:社會如何賦予、建構、維持個人的分類和角色?照以上定義,「標籤」和「身分」算相似詞。在這次採訪,我們選用較親切、具象的「標籤」來與受訪者對話,一窺牧養現場上的年輕基督徒如何與自己的身分相處,時而肉搏混戰,時而翩翩起舞。
-
Q 如果要為今天的大學生貼一個標籤的話,那會是什麼?
A 「基於平等態度,尊重個體之間差異。」田正平觀察,今天大學生普遍能夠包容跟自己不同的人,可以好好彼此相處。例如大學團契的基督徒來自不同宗派、信仰傳統。於是,每次由個別契友帶領的詩歌或禱告,其中的曲風、修辭、神學內涵,台下的會眾都可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