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歷史書與先知書 談屬靈身分不只一種方法
作者|賴弘專(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美國長老宗聯合神學院舊約研究哲學博士)
▎Photo by Konstantin Kitsenuik on Unsplash
-
我們也許覺得身分認同是今天才會有的問題。但其實早在舊約時代,「誰是上帝的子民」在猶太人當中就爭論不休。賴弘專早年攻讀博士,專研舊約聖經和猶太身分問題。在以下文章,他透過比較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賽亞書五十六~六十六章,讓我們認識舊約兩種看待宗教身分的方式如何拉扯、互補,並激發我們思考今天基督徒身分議題。
-
重點看這裡
● 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認為以色列族群的血緣關係是宗教身分認同的關鍵。
● 「第三以賽亞」文集則認為以色列族群身分與血緣不是「以色列」宗教身分的決定性因素,後者可向外邦人開放。
● 在傳承信仰的共識之下,舊約中群體認同的塑造是個過程,容許爭論與對話。
-
前言:舊約聖經作為身分認同追尋的指引?
活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人們面對身分認同的議題,會發現這極為複雜。因為在一個多元化、全球化、宗教自由、網路連結、政治選擇相對開放的時代,身分認同某程度上是在先天給予(given)和後天抉擇(choice)之間尋找落腳點。這牽涉到所源出的家庭、族群、語言、文化給予的限制,但也容許個人在宗教、性別、政治與意識型態取向上有相當大的選擇空間。社會學家詹金斯(Richard Jenkins)提醒我們,一個人的身分認同並無法化約為一個完全固定不變的自我認知,而是一個在不斷變動社會中的追尋過程:「『認同』是一個過程——是『認同化』(identification)——而不是一個『物件』。認同不是某件一個人可以擁有、或無法擁有的事物;它是一個人所做的事」。[1]
信仰認真的基督徒無可避免要問:在面對身分認同議題時,古老的舊約聖經(或稱希伯來聖經)能夠提供任何指引或參照點嗎?在當代人面臨諸多身分認同衝突時,這部不斷呼喚上帝子民忠於「獨一的主」(申六4)的經書,能夠幫助基督徒辨認並持守身分認同過程中的不變,又能因應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而願意改變嗎?
-
後被擄時期:以色列身分認同重新塑造與多元發展的關鍵時期
在舊約聖經對於群體身分認同主題的諸多訓誨、呼籲、與自我陳述中,本文將聚焦在後被擄時期(the postexilic period)。公元前五三八年之後,當波斯王居魯士頒布詔書,容許被擄子民歸回猶大重建家園(拉一1~4),這一方面令人驚歎地發現,上帝仍然掌管歷史;但另一方面,猶大子民的身分認同問題變得尖銳化。
因為,當一波波的被擄子民帶著熱誠「歸回」祖先所居的猶大地,期待重建故土、恢復聖殿敬拜時,才發覺人事已非——主導著當地宗教、政治、經濟生活的,是另外一群人。這群人包括來自北方撒馬利亞省、東方亞捫省的政治權貴(尼二19,六17~19),也包括當年沒有被擄的、以農民為主體的猶大人後裔(王下二十五12),甚至也有猶大與鄰近民族通婚產生的後代(尼十三2)。[2] 即使當地居民大抵是當年沒有被擄的猶大人的後裔,與被擄歸回者的血緣關係可謂十分接近,但經過兩地分隔五十年以上的,當地之民所發展出來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習性,與被擄猶大子民所尊崇以「律法∕妥拉」(Torah)為中心的耶和華信仰,似乎已有了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