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餐桌上重塑世界 讀《聖餐的政治學》

聖餐,不只是宗教禮儀,而是一場安靜卻強而有力的革命。
校園雜誌季刊

校園雜誌季刊

2025年8月26日 上午 9:16

閱讀/故事

作者|郭毓安(校園書房出版社書籍編輯,本書責任編輯) 

整理|陳功晁(本刊執行編輯)

-

▎卡拉瓦喬(Michelangeo Merisi da Caravaggio),《以馬忤斯的晚餐》(The Supper at Emmaus,1601)。有別於其他畫作多描寫耶穌受刑前與門徒的聖餐,將視角放在耶穌復活後,於以馬忤斯用餐時向兩名門徒顯現。

-

當我們聽見「聖餐」這個詞,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教會禮拜中的餅與杯,一個神聖的宗教儀式,用以感念主為我們的罪而犧牲;而當我們提到「政治」,腦中浮現的則多半是政黨鬥爭、選舉操作,或是權力的運作。更有甚者,可能是世俗的黑暗、算計,乃至於惡意。

因此,當這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概念,出現在同一本書的標題中時,不免讓人好奇:《聖餐的政治學》(Theopolitical Imagination)到底想說什麼?

本書作者威廉.卡瓦諾(William T. Cavanaugh)是當代著名天主教神學家。卡瓦諾並非傳統學院派沉思者,相反,他善於深入實踐領域,並從經歷中剖析經驗,他早年曾在南美軍政府統治下的貧民社區服事,深刻體會教會與政權之間的張力。除此之外,卡瓦諾的學術養成也十分扎實,從聖母大學起步,轉向神學之路後,取得劍橋大學碩士與杜克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德保羅大學的教授。

卡瓦諾的神學研究方向主要聚焦於信仰如何在當代全球化、政治與經濟體系中發揮作用,並特別關注暴力、民族主義、消費主義等對教會產生的影響。

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十多國語言,影響遍及全球教會與公共神學界。除了《聖餐的政治學》之外,他的其他代表作如《受控的身體》、《來自巴比倫的殺戮》等,皆延續其神學的核心關懷──信仰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見證。

而在本書中,卡瓦諾便用自己所擅長的犀利、新穎卻不失深刻的神學視角,挑戰某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想過能與現實進行接壤的神學概念;並顛覆讀者對政治、權力與公共空間的既定想像。

-

國家、社會與全球化:三大現代迷思

首先,卡瓦諾討論圍繞在現代社會的三個「迷思」──國家、公民社會與全球化。卡瓦諾認為,這三種體制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救贖途徑,但其實都潛藏深層的問題,甚至妨礙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

-

迷思一:國家即救贖

我們往往期待國家能帶來秩序、安全與和平,無論是民主或威權體制,似乎都自詡為人民的守護者。

然而,作者提醒我們,國家的利益導向使其行動常帶有暴力性質,即便口號高喊和平,實則以自身利益為首位。無論是鎮壓異己,或以「正義之名」發動戰爭,國家其實並非救贖的源頭。

這樣的迷思根植於現代國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從啟蒙時代以降,國家被視為保障公民權利的最大單位,而這種觀點從宗教戰爭(Wars of Religion)之後更加強化。然而現代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在宣稱保護人民的同時,往往也成為暴力與壓迫的操作者。

卡瓦諾指出,基督徒的盼望不應落在國家的保證上,而應放在基督的國度之中。真正的平安,來自信仰社群中那種凌駕權力或武力所建構的共生關係。

-

迷思二:公民社會是自由的空間

公民社會常被視為國家與市場之外的自由空間,是人們發聲、參與、辯論的平台。德國社會學家尤爾根.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在一九六二年的著作《公共領域的新結構轉型》中,系統地提出「公共領域」的概念。「公共領域」是一個介於私人生活與國家政權之間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公民能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形成輿論,進而對國家政策施加影響。

這是一個「理性辯論」的場所,每個人不論身分貴賤,都能以平等身分參與討論,並以「最佳論證」為準則說服彼此,而不是靠權威、金錢或暴力壓制對話。

然而卡瓦諾批判這種想像過於烏托邦。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當今許多所謂的「自由選擇」其實已受到潛在力量的操控,例如企業贊助的非政府組織(NGO)研究、媒體與網紅受政治勢力操縱、社群平台上的訊息戰爭等。

在這樣的處境下,公民社會往往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公共領域,反而成為利益與權力角逐話語權的場所。與其將希望寄託在這樣一個已受操控的系統上,卡瓦諾反而強調:教會,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公共空間。

因為教會召聚的是所有階層、背景、立場的人,在聖餐桌前,他們不再是競爭的個體,而是彼此相顧的肢體。當一群超越各種藩籬、懷抱共同對神的信靠人坐在聖餐桌前,不再按經濟地位、政治立場、教育背景區分個體,而是以肢體的身分彼此聯結,便能活出團契的真實。

-

迷思三:全球化等於普世價值

全球化往往被描繪成促進貿易、文化交流、世界和平的良善力量,然而卡瓦諾早在二十年前就批判這是一種「神話敘事」。

他指出,全球化並不等於文化融合與福祉共享。相反,它往往是一種強勢文化與跨國資本對弱勢群體的壓迫與掠奪,實質上助長跨國企業的壟斷與資源掠奪,並非讓每個人都享有公平的經濟發展。當地農民、勞工甚至原住民族,反而成為這場全球遊戲中的輸家,被迫以廉價勞力服務於資本市場。

筆者曾實地探訪墨西哥最南端恰帕斯(Chiapas)地區,那裡的少數民族在面對天災與經濟壓迫後,只能將土地賣給財團,淪為佃農,在自己原有的家園上為跨國企業種植咖啡樹。

這不是促進和平的全球經濟,而是以剝削為本質的市場秩序。這樣的處境不僅在拉丁美洲出現,在東南亞、非洲、甚至台灣農村的土地流失與勞工外移問題中也隱約可見。

他舉例指出,在拉丁美洲貧困地區,許多農民為了生存被迫將土地出售給財團,淪為廉價勞工,種植並非自身所需的經濟作物。這種全球化的邏輯,其實只是跨國企業的利潤工具,表面上的經濟繁榮,背後卻是貧富差距的擴大與社會不正義的加深。

-

聖餐:一種顛覆秩序的政治行動

面對這三大迷思,卡瓦諾並非只是批判,而是提出一種來自信仰內部的回應─聖餐。在他的神學想像中,聖餐不只是象徵性的宗教儀式,而是一種極具政治意涵的行動。

在聖餐桌前,所有的邊界──貧富、階級、國族、權力──都被打破。每一個人都被邀請入席,沒有人因身分被排拒,沒有人因地位而擁有特權。這是一場在神面前的完全平等,也是一種對現世秩序的挑戰。

書中引用一位中美洲的神父魯地利奧.格蘭德(Rutilio Grande)的故事,具體體現這樣的神學立場。格蘭德在獨裁政府的高壓統治下,勇敢宣講上帝所賜給人的是沒有邊界的共同物質世界,是人人皆有位置的宴席。

這樣的信息,正是對權力與壓迫最深層的控訴。也因此,他在講道後不久便被政權暗殺。然而,這場血腥暴力並未瓦解教會的信仰,反而引爆更強烈的回應。

當時的羅梅洛大主教決定發起全教區唯一一場主日彌撒─格蘭德的追思聖餐禮。這不僅是對一位殉道者的致敬,更是教會集體對不義政權的宣告。這場彌撒表明:聖餐不只連結人與基督,也成為信仰對抗壓迫的公共見證。

-

▎薩爾瓦多耶穌會神父魯地利奧.格蘭德(左)與聖薩爾瓦多總主教羅梅洛(右)。

-

將信仰活進公共生活

《聖餐的政治學》雖然稍具學術深度,但卡瓦諾的筆調並不艱澀。他提出的問題與挑戰,與所有想在現實社會中活出信仰的人息息相關。不論你是牧者、神學生、參與公民運動的基督徒,或只是想理解基督信仰如何回應當代公共議題的信徒,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

在台灣,我們同樣可以思考:在選舉熱潮、公投辯論、社會運動頻繁發生的情境下,教會是否只是旁觀者?是否也能像卡瓦諾所說,成為一種另類的政治見證?或許每週主日的聖餐,就是我們重新想像世界秩序的起點。

即使你還無法理解所有政治術語,或尚未走入抗議現場,只要每週參與主日崇拜,在聖餐桌前領受餅與杯,並真誠地活出那份與基督、與他人共融的生命,你就已經參與一場靜默但強而有力的社會革命。

不論你是牧者、神學生、社運參與者、職場信徒,甚至是對政治本身毫無興趣的信仰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啟發。

卡瓦諾用溫和卻堅定的語氣提醒我們:每一次領受聖餐,不僅是在紀念基督的犧牲,更是在參與一種顛覆世界的力量。

這份力量不來自政黨、不靠選舉、不受資本操控,而是從那個看似柔弱卻能改變歷史的餐桌開始。 ✤

-

——本文引自〈在聖餐桌上重塑世界──讀《聖餐的政治學》〉,刊載於《校園》2025年7~9月號「身分的巴別塔:當我們爭執信仰,其實是在爭論「我是誰」」,頁14~17。

聖餐的政治學: 信仰如何解構國家、公民社會、全球化的神話

作者:威廉T卡瓦諾(William T. Cavanaugh)

譯者:謝樂知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書系:kingdom書系

14.4 x 21 cm/176頁/定價:340元

點我購買

-

更多精采內容線上讀購買當期(紙本)購買當期(電子)訂閱雜誌為文字工作費奉獻

文章標籤

# 非讀book# 公共神學# 政治# 聖禮典# 聖餐# 身分的巴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