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也拜票 一位原住民女性的政治啟蒙
受訪者|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牧師)
採訪整理|編輯室
▎Rii Taljimaraw牧師。
重點看這裡
● 教會公開支持參選人,背後有神學和務實理由。
● 「原住民」身分是構成「天國子民」身分的重要部分。
● 2024投票之前,平地基督徒宜多了解原住民的處境與挑戰。
自認炎黃子孫的原住民小孩
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牧師出生於屏東原住民家庭。家人為了讓她有更好的教育環境,於是安排她從小離開原鄉,到平地求學,週末才回部落生活和上教會。
因為父親是職業軍人,加上家族的政治立場偏藍,所以她小時候就被灌輸一種觀念:民進黨都是不好的暴力分子,他們就是愛在街頭、在立法院裡打架。Rii牧師當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這國族認同一直到青少年時期才開始減退。
在教會培養台灣人的自我認同
一九九○年代後期,Rii牧師正在念大專,並參與長老會總會的活動,開始建立本土意識和台灣意識。她那時候才真正認識解嚴後台灣社會的巨變,並回憶起自己成長期間耳聞目睹的片段——一些部落的長者、教會的前輩參與當年引起廣泛關注的社會運動。
一九八○年代,許多原住民女孩國小畢業就被賣去當雛妓。Rii牧師母會的神學生加入長老會「彩虹婦女事工」團隊,投身救援雛妓行動,並回到母會向Rii牧師等年輕基督徒分享自己的見聞。一九九三年,政府計畫在屏東建造瑪家水庫,上千名居住在施工地點的原住民面臨迫遷。雖然Rii牧師身邊的部落長者和教會前輩沒有親身參加反水庫行動,但帶頭在街頭抗爭的原住民領袖遭當局拘捕,排灣、魯凱族人和客家鄉民合力聲援,這些都讓她留下深刻印象。
Rii牧師在大專時期,得到教會的啟蒙,開始編織自己的原住民身分與兩千兩百多萬台灣人的同胞關係,體會原鄉部落與整片台灣土地休戚結連,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扎根成長。大專畢業、工作數年後,她在長老教會中會擔任青年幹事八年;然後唸神學院,在堂會服事六年。二○二一年,Rii牧師獲按牧,就任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教育牧師至今。
Q 可以分享教會參與政治的一次經驗嗎?
A 二○二○年大選前,我所屬的原住民中會開會,討論是否支持時任原住民處官員的一位姐妹參選山地原住民立委。她長年深耕屏東,從事教育,又是教會一位愛主的主日學老師。最後議案獲得通過,我們的中會、當中的堂會,都一致支持她。弟兄姐妹為她舉辦了感恩禮拜,祝福她的參選;也替她助選,陪伴她到各地拜票。
有一次,我跟著助選車隊,從屏東北端開到恆春,繞了一圈回來;走遍屏東大街小巷,喊口號、拜託支持,到很晚才回家。這次經驗之外,我沒有參加其他具體助選行動,最多是在社群媒體表態支持這參選人,我的朋友也知道我的立場。
Q 一般華語教會對於為政治人物背書都會有所顧忌,你認為你們的中會和堂會公開支持政治人物,背後的理由是什麼?
A 我們的堂會一直有會友參選村長、鄉長等民意代表。假如在同一個堂會中,有兩位會友參選同一個職位,就會造成弟兄姐妹之間的尷尬和張力。加上我們原住民談到政治立場、支持哪一位長老,通通打開天窗說亮話。因此,開會決議、表態支持,讓會友參選的事放在檯面上討論,比較能夠緩解這種尷尬和張力。
雖然說中會公開支持某參選人,但並不表示會友非投票給他或非為他助選不可。實際上,有些會友的確不支持中會所認可的參選人,他們也不會承受從教會來的壓力,最多成為沉默的少數而已。
Q 你認為你們的中會和堂會為政治人物背書的信仰基礎在哪裡?
A 基於愛和公義。哪一位政治人物比較愛台灣,哪一位政治人物比較符合上帝的公義,這些都是基督徒支持政治人物應該考慮的標準。愛和公義,不是整本聖經都在講這些嗎?
關鍵概念:台灣的原住民族
係指既存於台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條
Q 雖然普世教會都讀同一本聖經,但不見得他們都像你們為政治人物背書。你認為這方面的差異,跟你們的宗派傳統有關嗎?
A 我個人所理解和體驗的宗派傳統是,基於上帝的愛和公義,給予受苦的人關懷和同理。愛和關懷受苦的人兩者關係比較明顯。至於公義和同理受苦的人兩者關係就比較特別。人們受苦很多時候是社會不公義所造成,而社會不公義有可能跟不公義的政策有關。因此,支持施政理念比較符合上帝的愛和公義的政治人物,我預期他們所執行的政策比較有愛(關懷受苦的人,幫助他們解困),以及比較符合公義(矯正不公義的政策和社會現象)。
Q 原住民與平地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不都是台灣人嗎?
A 我在唸神學院的時候,有外國同學問我:「進行禱告會的時候,你們會先提到『為原住民教會禱告』,然後『為台灣教會禱告』。原住民教會不就是台灣教會嗎?」還有一次,我和神學院同學一起服事。我先介紹自己是原住民,然後介紹他們是平地人。他們就問我:「你為什麼要介紹我是平地人?」我就說:「你們是啊,你們就是台灣的漢人、台灣的華人。」
如果你問我說一定要區分原住民和平地人嗎?我認為不一定要這樣區分,可是,原住民教會事工的脈絡、原住民基督徒所需要的神學教育、原住民會友所碰到的問題,就是跟平地教會和基督徒不同。
關鍵概念:原住民神學
● 以上帝的創造為基礎。
● 強調和諧、平衡、整全,以及合作。
● 空間性比時間性重要
Randy Woodley, Indigenous Theology and the Western Worldview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22), 53-60.
Q 為什麼你會在意自己「原住民」的身分?「天國子民」不就已經凌駕別的一切身分嗎?
A 的確,我們信耶穌就成為天國子民,不需要在意別的身分,原住民的身分也不應高過天國子民的身分。可是,我認為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是構成天國子民身分的重要部分。
我從小就聽福音,認識上帝。在平地學校求學的時候,我常常問上帝:「為什麼讓我成為原住民,而不是像漢人同學一樣?為什麼我一看就是皮膚黑黑的原住民,並遭同學霸凌?」後來我長大,漸漸體會上帝讓我成為原住民的美意:正因為我是這個族群的成員,我跟大家經歷過一樣的傷痛,所以我就能透過信仰,幫助我的族人面對和轉化這些傷痛。
種族身分絕對是天國子民身分的一部分,不然上帝為什麼創造那麼多人種。我們要記得,上帝並沒有讓祂的子民都生為以色列人,也沒有命令他們都要成為以色列人。
Q 原住民文化有哪方面與基督信仰相符?
A 原住民強調集體意識。在部落裡面,不是一個人好就好了,而是大家過得好,個人才會過得好。尤其是過去生活艱困,大家必須彼此依賴、互相幫助,日子才勉強過得去。這不就符合主耶穌所教導彼此相愛的精神嗎?
Q 基督信仰為原住民帶來什麼祝福?
A 原住民的集體意識、守望相助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政府和國民政府分別來台之後,遭到破壞。後來台灣經濟發達,資本主義思想、消費文化、部落土地開發等,更侵蝕原住民社群,讓一些社群走向沒落。在大環境的壓迫之下,基督信仰從兩方面為原住民帶來祝福。首先是思想方面。基督信仰教導我們如何分辨善惡,好讓我們有一個準繩來衡量各種外來的思潮。另外是體制方面。部落中的教會除了讓族人認識福音、成為基督徒之外,也有效凝聚族人,讓我們更團結。
Q 迎接2024大選,你有什麼想跟平地教會的弟兄姐妹說?
A 我建議你們(編者也是平地教會會友)有機會的話,可以花一兩週、甚至一個月的時間,在原住民部落中生活。你們教會的青年不是很流行到國外打工度假嗎?你們許多人會去體驗國外生活,卻很少願意體會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其實兩者道理都一樣:跳脫出習慣的生活環境,離開平地人占絕大多數的社群,體會那種作為少數、甚至遭歧視的感覺。
這樣,你們在考慮投票給哪一位候選人的時候,就能擺脫政見的對立、媒體的「人設」、個人的偏見,反而能關懷台灣社會中少數、弱勢族群(例如原住民占台灣人口2.5%)的需要;一起透過投票,促進台灣的共善(common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