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研究與語言學 馬可福音講座報導(上)
作者|王玉楷(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碩士生、野橄欖神學社正成員)
▎pexels-brettjordan-24304477。
二○二四年八月,劉加恩、薛霞霞、張楷弦、吳孟翰等四位新約學者,在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圍繞語言學方法論,針對馬可福音進行一系列討論。筆者有幸在今年參與其中,從幾位優秀學者身上得著洞見。
劉加恩與薛霞霞均是語言學大師史丹利.波特(Stanley E. Porter)的學生。波特在新約希臘文及語言學上都有傑出的貢獻,二○一三年由橄欖華宣出版的《新約希臘文的慣用語》,也是出自波特筆下,在台灣神學研究與教學上影響深遠。劉加恩與薛霞霞承繼波特對語言的關注,在新約聖經研究上關注文本在語言的結構上,對我們說了什麼。也就是說,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關注未必在於「新」的觀點,而是有別於傳統的歷史考古研究,以文本外的證據說話,語言學研究的關注,在於文本呈現了這些,以至於我們可以得到這些結論。
▎語言學者史丹利.波特(Stanley E. Porter),另著有《21世紀新約背景主題辭典(上下冊)》,李望遠譯(校園書房出版社,2022)。
從語義場分析看見「懼怕」與「信心」的互相關聯
劉加恩在〈敬畏與恐懼:以語義場的概念分析馬可福音中的害怕語言,再思馬可福音結尾之功能〉一文中,建立在約翰尼斯.路沃(Johannes P. Louw)和尤金.奈達(Eugene Nida)出版的《基於語義場的希英新約字典》(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暫譯)之上,從語義場的角度,嘗試詮釋馬可福音短結尾在文學上的功能。
路沃和奈達從語義場(Semantic Domain)的角度,為詞彙的功能進行更精準的定義。路沃和奈達說明從語義場關注的重要性,在於傳統的新約字典對於詞彙的意義,缺乏明確的定義,且往往涉及一系列模糊的說明。例如在瓦特.鮑爾(Walter Bauer)編輯的《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中,λόγος(logos)被定義為一系列不明確的子定義,例如說話(speaking)或表達方式(expression…
...若想取得觀看權限,請購買此文章所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