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認識神的路上 舊約大師莫伯利2023華神林道亮講座回顧
作者|蔡慎祐(中華福音研究學院道學碩士生)
▎英國杜倫大學神學和宗教系名譽教授沃爾特.莫伯利博士(Walter Moberly)。
二○二三年末,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年度林道亮博士紀念講座邀請英國杜倫大學神學和宗教系名譽教授沃爾特.莫伯利博士(Walter Moberly)以「上帝、聖經和智慧:舊約的恆久真理」為題,進行為期三天的分享,帶領各地牧者及神學生從聖經理解如何活在屬神的「智慧」中。
身為著名舊約學者,莫伯利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以聖經的神學詮釋(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作為研究方法,寫下多本關於舊約神學的著作。聖經的神學詮釋是西方聖經研究學界於二十世紀末發展的聖經詮釋方法,試圖回應後現代思潮對教會現場及聖經研究帶來的去中心化影響。[1]
理論上,教會及聖經研究立基於聖道;事實上,聖經在當代教會中卻默然無聲。聖經的神學詮釋學派試圖回應的困境,對台灣的基督徒並不陌生:會眾經常對長篇信息感到不耐,聖經敘事因而被部分傳道人濃縮成輕薄短小的格言、口號;聖經研究者看重聖經的文體結構、歷史文化背景,卻隱然忽略聖經本身傳遞的信息。
因此,西方聖經學者體會使聖經與神學回歸整全的必要,開始在研究中強調合乎聖經的神學詮釋。他們強調聖經的重要性,並以合乎當代處境的神學詮釋與聖經對話,莫伯利博士便是其中之一。
方法論:將「神學」看作智慧
理解講員的方法論,有助於走進其思路。在講座的開始,莫伯利拋出一個難題:「我們如何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辨識上帝的作為,生活在其中?」他以耶穌對自身教訓來源的回答作為講座主軸—如何理解智慧:「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是出於神。」(約七17)這段經文在早期教會的神學家建立基督教神學時,扮演重要的角色。教父奧古斯丁如此詮釋這段經文:「信心的賞賜乃是致知。何謂『若有人遵行祂的旨意?』這就是指相信。」坎特伯雷的安瑟倫延續奧古斯丁的論點,推展出基督教神學經典的方法前設:信心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強調人以相信上帝為基礎,開始認識、理解基督教真理。這個方法仍被許多當代神學家沿用,認為神學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對神的敬拜。以「信心追求理解」為論點,莫伯利進一步將神學看作「智慧」,首先藉著箴言、詩篇和約伯記等智慧書,談論以「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為主題的經文作為論證的第一步。
莫伯利以聖經的神學詮釋向聽眾展示箴言第八章及約伯記第二十八章這兩段經文如何向讀者展示智慧。在這兩段經文中,智慧具有位格,參與在神創造天地的活動中。在莫伯利的詮釋中,這代表一個活出智慧的人生,是對於世界萬物有所察覺,更是在神創造的世界中合宜的生活方式。他引用早期基督教傳統把智慧和基督連結,將基督帶給世人的救恩,與智慧治理自然的秩序並列。在解釋約伯記時,莫伯利說明了較為信徒熟知的約伯經歷和智慧的關聯。
莫伯利認為,和詩篇、箴言相同,約伯記同樣討論敬畏神與智慧的關聯,只是更聚焦在困境。因此,約伯記的敘事者在前二章描繪約伯在苦難中敬畏神的態度,是理解約伯記第二十八章這首智慧詩的重要線索。他認為:依照上下文脈絡,這首以「智慧何處尋?」為題的詩並不像是約伯與其友的發言,更像是約伯記前二章的敘事者口吻。這首詩將人類工藝的精細與智慧的難尋對照(1~14節),也以珠寶對照出智慧的無價(15~19節),並以闡述上帝掌管「敬畏主」為核心意義的智慧作結。
事實上,莫伯利指出第二十八章定義智慧所使用的「敬畏」一詞,與前二章形容約伯行為的語詞在原文上相同,意味著與神的真實關係。約伯記的主旨補充了看重日常生活的箴言,聚焦在人如何在苦難中尋見並實踐智慧的過程。箴言與約伯記探討的智慧提醒我們:忠貞地敬畏神,引導我們走過這個局勢紛擾、人心惶惶的時代,這是歷代基督徒每天生活必須思想的事。
如何認識神?從舊約理解基督徒如何實踐智慧
探討完智慧的定義,莫伯利博士轉向舊約,從出埃及記和申命記說明以色列人如何實踐智慧。他從影響以色列/猶太教信仰群體極其深遠的示瑪篇(申六4~9)作為範例開始,並以出埃及記對耶和華聖名的探討(出三1~15,三十四6~7)結束。莫伯利同樣以聖經的神學詮釋向會眾展示這三段經文豐富的意涵,以及與實踐智慧之間的關聯性。示瑪篇的背景是上帝將聖約及誡命交付給摩西,創造宇宙的全能真神和區區凡軀立下「不平等條約」以後,祂沒有列下許多規則,僅是發出「以色列啊,你要聽!」的邀請。在主邀請我們盡心、盡性、盡力來愛祂以前,祂發出豐盛的慈愛、向我們啟示自己的本質、作為。因此,莫伯利認為示瑪篇是舊約神學的基調,舊約依照申命記發展聚焦於耶和華的神學。這個基礎並不讓人感到難以親近,示瑪篇提醒神的選民領受從神而來的恩典後,我們當以敬畏的心活出敬拜獨一神的生活作為回應,是天天可以應用的屬靈準則。
探討完申命記中的舊約核心命題,莫伯利走向出埃及記,探討以色列如何建立起屬神子民的身分認同。出埃及記的兩個段落介紹了耶和華的聖名,對希伯來文化而言,名字通常描述了當事者的性格或特色,因此當上帝在對摩西的呼召中啟示聖名,實則是讓摩西所代表的以色列群體認識到,祂藉由不滅之火與印刻在希伯來文法的聖言,表達自己不降格的愛所隱含的奧祕,更是認識祂屬性的邀請。
當耶和華再次於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7節宣告自我聖名,莫伯利認為這個行動補充了上帝道德層面的神學論述。耶和華將自己的神性表達得更為全面(有憐憫、恩典、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第三十四章的背景是得蒙救贖脫離埃及的以色列民,經歷跪拜金牛犢帶來的刑罰,而摩西的代求蒙應允後,重回西奈山上領受神的律法。值得注意的是,神在審判後對摩西宣告自己的聖名,憐憫與審判同時並列神的屬性之中。
舊約其他部分如歷史書、先知書和智慧書,都描述了以色列如何在神的屬性中被建立成屬於耶和華的群體。即便因罪而敗落,神仍然藉由先知之口宣告應許拯救的信息。莫伯利說明,上帝聖名中兩個衝突特質並列,表達恩典的語言只有在正確的思維、行動、生活操練下被理解應用,才具有意義。理解聖名的知識與其蘊含的神性意涵是上帝的饋贈,讓蒙恩的罪人得以真實地回應祂的愛。因此,出埃及記、申命記這二卷形塑以色列身分的書卷所傳遞的智慧是:心、靈向神敞開,以對神的相信,觀察世界深層的樣貌。[2]
聆聽莫伯利的釋經,彷彿見到一位武學大師,沉穩地把整套拳法緩緩打出,上下文脈、原文釋義、字義研究和主題討論等每個拳路都清晰可見,也是每位神學生在神學院會習得的武功。不過,莫伯利以基本功將經文整合,建立反思神學源頭、應用在生活的結論,實則讓筆者更多思考,應當如何為著主所呼召自己服事的群體,應用所學、傳遞真理。
如何聆聽神?在喧鬧的世界辨識神之聲
莫伯利認為,新舊約神學中最受忽視的主題,是如何辨別神心意。他舉路加福音中二位門徒在以馬忤斯路程上的經歷(路二十四13~33),以及約翰福音十二章27~30節,這兩個人對上帝出聲有不同解讀的例子說明:神聖啟示和處於不同屬靈景況的人如何接收、轉譯密切相關。接著,莫伯利解釋舊約中聽見、回應神的兩個知名例子:撒母耳蒙召及異邦先知巴蘭與他的驢。撒母耳一開始無法辨識耶和華聲音、錯認為以利的情況,讓我們明白:我們並不是天生就有能力識別上帝的聲音。然而,莫伯利指出,神的聲音對撒母耳來說並不陌生,在這位年輕祭司的耳中聽見的聲音是亦師亦父的以利。即便年邁的以利當時因為教養兒子不當而被定罪,他仍成功成為撒母耳辨識神的輔助。
另外,被摩押王巴勒重金禮聘的異邦先知巴蘭在古近東可以說是遠近馳名,一頭驢卻能比他更清楚看見神的使者。[3] 莫伯利提醒會眾:基督徒需要避免扁平式地閱讀聖經,應注意作者描述巴蘭言行、以及敘事暗藏的反諷,理解他試圖表達的信息:巴蘭這位貌似虔誠、能力比肩摩西的先知,因其惡行,早已無法辨別神的聲音。莫伯利總結,我們能藉由這兩個聖經敘事看見神的護理。如同箴言、約伯記所提醒的:智慧(對神的認識)對盡心追求耶和華的人來說處在近處,卻對存心作惡的人而言無比遙遠。
講座總結時,莫伯利使用耶利米書、約翰一書當中神學思想相近的經文,說明新、舊約如何引導人認識神。即便相隔數百年,莫伯利認為耶利米書及約翰一書共享同樣的核心論點:外部可見(道德)的生活,必見證那看不見的(靈性)上帝。他以此作為新舊約的連結,說明靈性的考驗在於我們是否能帶著相信而持續靠近這位神,沿路嘗試理解、認識祂更多。這三段關於認識神的經文即便主題不同(耶九23~24,二十二13~19;約壹四1~8),卻都透露人對上帝的認識建立在關係之上。那些明白耶和華性情的人被神的屬性影響,向身邊的人活出屬神的恩慈、實踐公平正義,並彼此相愛,而這正是他們得以在這混亂世界生活的基礎。當人在緊密熱切的關係中按著神的旨意行,就得以重新找回那與神相像的形像,嘗試在每天的生活中實踐。
作王在洪水上的神
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這樣說:「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人生不是什麼冒險,而是一股莫之能禦的洪流。」將涉及智慧不同面向的經文並列,莫伯利博士為對「智慧」此一聖經主題不甚了解的會眾呈現一張寬闊而立體的圖像。讓我們在聖經脈絡中,以認識上帝作為智慧的方式來理解舊約,也作為基督徒回應複雜世界的合宜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在工作、事奉、感情等各種事務上面對失敗、爭吵、倦怠等不順利,進而產生許多負面情緒。智慧卻引導受困洪流的你我看見:創造宇宙萬物的神在洪水之上作王,祂仍伸手邀請我們走向認識祂的奇妙旅程。你也看見了嗎?讓我們一起出發,走在更深愛祂的路上吧!
附註
[1] 特雷耶(Daniel J. Treier)著,《聖經的神學詮釋》,紀榮智譯(香港:天道,2010),頁250∼257。《聖經的神學詮釋》一書以平易近人的用詞爬梳聖經的神學詮釋運動之發展史與神學意涵,結論部分的論述尤其精采,若想了解更多,推薦直接閱讀此書。
[2] 莫伯利表達,若希望能更了解這部分的論述,可參考其作”Old Testament Theology: Reading the Hebrew Bible as Christian Scripture”(2013)第一章以及” The God of the Old Testament: Encountering the Divine in Christian Scripture”(2020)第二章。
[3] 一九六七年於約旦出土的底雅亞拉銘文(Deir Alla Inscription)記載了先知巴蘭向該地區發出警告式的預言,是佐證舊約歷史的重要文獻之一。詳盡內容請參Jo Ann Hackett “The Balaam text from Deir 'Alla” (1984)。
(本文原標題為〈【講座報導】走在認識神的路上:舊約大師莫伯利2023華神林道亮講座回顧〉,刊載於《校園》2024年3、4月號「時間神學」,頁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