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靠工具,還是被工具牽著走?
整理|編輯室
-
讀經,往往不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被工具塑造的方式。從中世紀的經文彙編,到今日一指點開的聖經 app,每一次創新都在改變我們理解經文的方式。工具的便利能幫助我們發現聖經的合一與豐富,但若缺乏批判思考,也可能把經文切割重組,讓它迎合我們的神學假設。面對數位時代的讀經環境,我們是否還能保有謙卑與警覺?
-
我們現在常用手機、平板上的聖經 App 來讀經。點一下就能找到經文、加註記、快速跳到相關經文。
這些功能看似方便,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讀經方式,會不會改變我們理解聖經的方式?
-
工具真的會影響讀經
比如說,我打開彼得前書二章8節:「作了絆腳的石頭,使人跌倒的磐石。」App 會馬上提示相關經文:以賽亞書八章14節。但因為需要另外點開才能讀,我乾脆就不看了,繼續往下讀彼得前書。
這種「只看眼前、不理上下文」的方式,其實就是工具在默默引導我的閱讀。
現代學者發現:我們明明進入了「電子閱讀時代」快三十年,卻發現整體的聖經知識水平反而下降。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過度依賴工具,卻沒有反思這些工具怎麼形塑了我們。
-
「字面意思」的不同理解
基督徒常說要「按字面意思讀聖經」,但這句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是強調聖經無誤,有些人是認為預言要照字面應驗,也有人覺得應該尊重文體、理解原本的歷史處境。
在十九世紀美國,「字面意思」常與一種工具密切相關:經文彙編。這是一種把聖經裡同一個詞彙全部收集出來的索引。
比如「石頭」這個詞,你可以從彼得前書跳到出埃及記、再到但以理書,甚至耶穌的比喻。
於是,「按字面意思」就不只是看上下文,而是靠「字串」把經文串起來,讀出一個看似完整的神學。
-
經文彙編的歷史
最早的經文彙編出現在十三世紀,由修士團隊人工整理。十八世紀,學者克魯登(Alexander Cruden)花了二十六年,編出七萬多個詞的《克魯登經文彙編》(Cruden's Concordance),影響深遠。十九世紀後,又有更多的工具出現,讓普通人也能快速查找經文。
到二十世紀初,《司可福串注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更是把這種方法推到高峰。它不只是聖經,還附上註腳、交互參照、索引,教你怎麼用「字串」讀經,甚至給出完整的神學解釋。數百萬人因此習慣用這種方式來理解聖經。
-
讀經工具的好與壞
不可否認,這些工具讓一般人也能深入讀經,看見聖經的合一性,並且能小組討論、彼此勉勵。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很多人只看「詞彙串聯」,卻忽略了經文的歷史背景、文學脈絡,甚至把自己的神學假設放進去,硬把聖經讀成支持自己想法的書。
更諷刺的是,當時的基要派其實反對「自由派聖經批判」,卻自己大力推崇這種「看似科學」的讀經法。結果,他們反而用工具建構出一套看似嚴謹卻有限的詮釋方式。
-
我們需要警醒
今天,我們不再需要厚重的經文彙編,手機 App 一鍵就能搜尋。甚至有人把聖經比喻成「超連結的網頁」,跳來跳去,永遠讀不完。
但問題是:我們真的更懂聖經了嗎?還是只是陷入片段化、個人化的理解?
工具本身沒有錯,但它們不是最終目的。若我們只追求方便,卻不願思考上下文和原初意義,就可能讓經文被我們「重新塑造」,迎合我們自己的系統。
-
結語
在數位工具滿天飛的時代,讀經確實比以往更方便。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反思:這些工具正如何改變我們的眼光?它們幫助我們更貼近聖經,還是讓我們在「看似字面」的外衣下,離開了聖經原意?
讀經需要謙卑、需要群體討論、需要獨立思考。工具可以是幫助,但我們千萬不要被工具牽著走。
-
——本文整理自〈好的讀經工具,壞的讀經方式〉,刊載於《校園》2024年1、2月號「我讀聖經還是聖經讀我?」,頁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