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不只是唱歌 誰才是我們真正的焦點?

敬拜不是讓人感動的表演,而是讓生命向神轉向的操練。
校園雜誌季刊

校園雜誌季刊

2025年9月12日 上午 9:52

實踐/文化

作者|蔡玉玲(洛杉磯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整理|校園雜誌編輯室

敬拜常被誤解成「唱詩歌」或「營造氣氛」,但聖經所說的敬拜遠超過音樂形式。從七○年代敬拜讚美運動,到今日巨型教會的演唱會式崇拜,敬拜逐漸以人為中心,甚至商品化。真正的敬拜不是娛樂體驗,而是以神為中心的禮儀,是操練與塑造信徒生命的門徒訓練。若敬拜不能帶領人更愛神、活出生命,舞台再華麗、音樂再動聽,也只是空殼。

-

敬拜,到底在敬拜誰?

「敬拜」這個詞,在教會裡幾乎人人都在用,卻常常被誤解。很多人一聽到「敬拜」,腦中立刻浮現的畫面就是:主日崇拜裡,大家舉手唱詩歌的那一段。但聖經和教會傳統所說的敬拜,遠比這複雜,也更深刻。

不少神學家提醒,如果敬拜被庸俗化或誤用,信仰就會慢慢變得空洞,只剩下形式。二十年來,許多聖經學者一直呼籲教會回到聖經,回到真正合宜的敬拜。但要改變已經固定下來的習慣,非常不容易。

有位學者韓菲瑞(E. M. Humphrey)就點出當代教會在敬拜上五個致命的問題:

  1. 太注重氣氛,把敬拜切割成瑣碎的片段。
  2. 把焦點放在人,而不是放在神。
  3. 讓上帝的話語缺席,敬拜失去核心。
  4. 為了追求情緒和自我沉醉,犧牲了真實的禮儀。
  5. 用市場價值取代屬靈價值,把敬拜變成商品。

聽起來刺耳,卻一針見血。

-

「敬拜」變成「唱歌」?

現代教會之所以把敬拜等同於「唱詩歌」,其實和七○年代的敬拜讚美運動有關。

當時年輕人聽的是搖滾、放克、爵士,教會裡卻還在唱著管風琴伴奏的古老聖詩。為了吸引嬰兒潮世代,美國有些牧師就把流行樂團的形式搬進教會,用年輕人熟悉的旋律和節奏帶敬拜。結果,這股潮流一發不可收拾,傳統聖詩慢慢被現代詩歌取代,「敬拜」也逐漸變成一種音樂風格。

直到今天,很多人聽到「敬拜」,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讚美之泉」式的音樂,或巨型教會裡宛如演唱會的舞台。敬拜被縮小成「某種音樂風格」,甚至變成「娛樂體驗」。

-


以人為中心,還是以神為中心?

從人的需要出發,本身沒有錯。教會本來就要讓人能進來、能聽懂。但問題是:敬拜的核心,從來不是人,而是神。這是聖經清楚教導的,也是基督信仰兩千年來的傳統。

然而,當敬拜過度迎合人的需要,就會產生一個現象:以「吸引人」為最高原則。這種策略帶來了巨型教會的奇蹟——一個主日上萬人聚集,專業燈光舞台、導播、影音設備、樂團歌手,一切比演唱會還精彩。走進大堂,好像進到好萊塢片場,但不用買票,還能享受一場免費的聲光盛宴。

這樣的聚會,確實吸引人,甚至讓很多人因而認識信仰。但也必須問一句:會眾愛上的,是氣氛、音樂和主唱,還是上帝自己?

-


敬拜不只是氣氛,而是生命

真正的敬拜不是娛樂體驗,而是禮儀。這裡的「禮儀」不是指冰冷的儀式,而是信仰生命的操練。每一次主日的團體敬拜,都是在教導信徒:怎麼把一生活成對上帝的敬拜。

羅馬書 12 章 1-2 節說得很清楚:人的身體,就是獻給神的活祭,天天活出敬拜。換句話說,敬拜不是週日舉手唱歌,而是整個生命的方向與忠誠。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喜歡傳統聖詩還是現代詩歌」,而是:這樣的敬拜,有沒有幫助信徒養成真實的屬靈生命?有沒有讓人更渴望上帝,而不是更渴望舞台?

-


禮儀,其實是門徒訓練

哲學家蘇明思(James K. A. Smith)提醒:敬拜不是中立的。每一種形式的敬拜,都在塑造人的慾望和想像,慢慢帶領人追求某些目標。

如果教會把敬拜做成娛樂表演,那麼信徒就會被潛移默化,認為信仰就是一場「滿足我、取悅我」的宗教體驗。久而久之,教會會眾更在乎的是「我有沒有感動」、「音樂合不合胃口」,而不是「這敬拜有沒有把焦點放在上帝」。

但如果敬拜是以神為中心的禮儀,那麼會眾會在一次次的操練中,學會把生命獻給神。禮儀就是門徒訓練,它在塑造人的心靈,讓人慢慢活出「生活即敬拜」的真實。

-


小結

敬拜不是一場演唱會,也不是一種音樂風格。敬拜的核心是:全人獻上,把神放在中心。

當教會的敬拜被簡化成音樂風格,或被商品化成娛樂體驗時,信仰就會變得空洞。教會需要再一次回到聖經與傳統,思考:我們的敬拜到底在敬拜誰?

如果敬拜不能帶領人更愛神、更活出基督徒的生命,那麼,就算舞台再華麗、音樂再動聽,也只是空殼。

-

——本文出自 〈 教會敬拜健檢:帶領者與牧者須知 〉 , 刊載於《校園 》2023 年 3 、 4 月號 「 做禮拜,然後呢? 」 , 頁 32 ~ 29 。

更多精采內容線上讀購買當期 ( 紙本 ) 購買當期 ( 電子 ) 訂閱雜誌 為文字工作費奉獻

文章標籤

# 成功神學# 巨型教會# 敬拜讚美# 門徒訓練# 禮儀# 敬拜# 蔡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