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到八角框架 信仰如何塑造遊戲化大師

遊戲化和信仰並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彼此交織、互相啟發的旅程。
校園雜誌季刊

校園雜誌季刊

2025年9月23日 上午 7:36

閱讀/故事

整理|校園雜誌編輯室

▎周郁凱 , 遊戲化世界級指標人物 、 八角框架 ( Octalysis ) 原創者 。 於二○一四 、 二○一五年獲頒世界遊戲化大會 ( the World Gamification Congress ) 的 「 年度最佳遊戲化大師 」 榮銜 。 目前經營兩個團隊 , 分別致力於遊戲化設計顧問 , 以及遊戲化教育平台 ( octalysisprime.com ) 。

很多人認識周郁凱 , 是因為他創立了 「 八角框架 」 理論 , 成為國際知名的遊戲化大師 。 但少有人知道 , 他在找到這份人生使命的同時 , 也經歷了另一場更深的生命轉折 : 信仰的尋找與確立 。 對他來說 , 遊戲化和信仰並不是兩條平行線 , 而是彼此交織 、 互相啟發的旅程 。

-

挑戰問題的 「 問題學生 」

在信主之前 , 周郁凱自認是個無神論者 。 雖然母親成長於基督教家庭 , 但因為過去曾受過教會傷害 , 並沒有太強烈的信仰要求 。 不過 , 她仍鼓勵兒子去教會接觸不同文化 。 於是 , 年輕的周郁凱帶著滿腔疑問 , 踏進教會 。

他的問題總是尖銳得讓人招架不住 。

「 亞當和夏娃就像小孩子一樣 , 神卻把他們放在蛇這個專業大騙子身邊 , 不保護他們 , 最後還說是他們的錯 。 這樣公平嗎 ? 」

這些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挑釁 , 而是他真心想要知道 : 如果神真的存在 , 那祂是否值得信靠 ? 然而 , 在當時的教會 , 他卻常被視為 「 來鬧事 」 的麻煩人物 。

-

被聖靈觸動的時刻

直到高中搬到美國堪薩斯州 , 一切才出現轉折 。 棋社的好友連續六週邀請他去教會 , 他實在推不掉 , 只好答應 。 沒想到 , 這一次 , 他的心被聖靈觸動 。

不同於以往遇到的教會 , 當地的青年牧師學識淵博 , 能用歷史學 、 考古學的角度回答他的挑戰問題 。 更重要的是 , 周郁凱發現 , 自己內心深處原本也知道這些質疑並非完全有道理 , 而是想藉著挑戰來測試基督徒的信心 。 但當牧師耐心地回應 、 帶著思考與尊重與他交流時 , 他開始認真研究聖經 , 並一步步用邏輯和辯證檢視信仰 。

最後 , 他決定信主 。

-

八角框架的第一動力 : 重大使命與呼召

有趣的是 , 周郁凱信主的那一年 , 也正是他找到 「 人生就是一個遊戲 」 這份使命的那一年 。 他後來提出的八角框架理論 , 把人類的行為動機歸納成八個核心 , 其中第一項就是 「 重大使命與呼召 」 。 這並非巧合 。

對他來說 , 信仰經驗深深影響了他對 「 動力 」 的理解 。 人類願意投入某件事 , 往往是因為相信自己正在參與超越個人的使命 。 例如 , 維基百科的志工不是因為有金錢回報 , 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在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 。 這種 「 呼召感 」 , 正是遊戲化設計中最強而有力的推動力 。

信仰幫助他看見 , 人生的遊戲並不是隨機拼湊 , 而是被呼召去完成更大的故事 。 這讓八角框架不只是心理學的工具 , 也帶著更深的存在意義 。

-

教會需要的不只是 「 小組 」

多年後 , 成為遊戲化顧問的周郁凱 , 也開始思考 : 遊戲化能不能幫助教會 ?

他觀察到 , 人去教會的主要動力 , 往往來自 「 重大使命與呼召 」 —— 渴望認識神 、 渴望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 但這股動力缺乏 「 急迫性 」 , 因為主日崇拜週週一樣 , 既沒有 「 進度感 」 , 也缺少 「 不確定性 」 。

大多數人之所以持續留在教會 , 是因為 「 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 」 —— 在小組 、 團契裡交朋友 、 互相關心 。 但如果教會只倚靠這一種動力 , 就容易忽略其他可能的設計 。

「 題材是一樣的 , 聖經就是同一本 。 但要想想怎麼增加 『 不確定性 』 , 怎麼用更有張力的故事方式呈現 。 」 他舉例說 , 有些牧師講道就像在 「 奪入 」 聽眾 , 把他們帶進劇情 , 讓人期待下週發展 ; 而不是只是 「 我應該去教會 」 的被動想法 。 就像為什麼影集能讓人熬夜追劇 ? 因為它善用 「 不確定性 」 來激發好奇 。

這樣的提醒 , 讓教會領袖也開始反思 : 我們是否忽略了信仰中的 「 動力設計 」 ?

-

重新設計屬靈的動力系統

周郁凱不是要把信仰變成 「 遊戲 」 , 而是提醒教會 : 人類的心理運作有其規律 。 如果我們忽略這些規律 , 就可能讓信仰生活失去吸引力 。

「 聖經還是那本聖經 , 福音沒有改變 。 但如果我們能夠善用不同的核心動力 , 教會可以帶來更多驚喜與期待 。 」 他說 。 對他來說 , 遊戲化不是裝飾性的 「 噱頭 」 , 而是幫助人看見意義 、 持續投入的方式 。 這也是為什麼八角框架能夠跨越商業 、 教育 , 甚至應用到信仰領域 。

-

信仰與遊戲化的交會點

回顧這段歷程 , 周郁凱發現 , 自己的人生就像一場雙重旅程 : 一方面 , 他找到 「 人生就是一個遊戲 」 的使命 ; 另一方面 , 他在信仰中遇見一位值得信靠的上帝 。 這兩者互相呼應 , 讓他的人生更有方向感 。

或許 , 這也是八角框架能引起共鳴的原因 。 因為它不是抽離於現實的理論 , 而是源自他親身的掙扎 、 疑問與信仰的印記 。

-

教會 , 也需要 「 遊戲化思維 」

教會的本質是敬拜與群體生活 , 這不會改變 。 但當我們理解人心深處的動力 , 便能更好地設計聚會 、 信息與牧養方式 , 讓人持續在信仰裡成長 。

周郁凱的經驗提醒我們 : 信仰不必拒絕新思維 , 反而可以從中獲得啟發 。 因為上帝所創造的人類 , 本就帶著各種動力 , 而教會可以成為最好的 「 遊戲場景 」 —— 讓人不斷探索 、 不斷挑戰 , 直到活出那份最終的呼召 。

-

你的呼召 , 怎麼設計 ?

周郁凱的故事告訴我們 : 遊戲化與信仰 , 其實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 你願意為什麼而全心投入 ?

如果遊戲能讓人熬夜打怪 , 那麼信仰與使命 , 更應該能點燃人心 。 關鍵在於 , 我們是否願意去設計 、 去經營 , 讓這場 「 人生遊戲 」 真的值得一玩 。

-

——本文改寫自 〈 我的人生就是一個遊戲 : 遊戲化大師周郁凱 〉 , 刊載於 《 校園 》 2021 年 1 、 2 月號 「 電玩如何改變世界 ? ── 遊戲時代中的信仰反思 」 , 頁 30 ~ 33 。

更多精采內容線上讀購買當期 ( 紙本 ) 購買當期 ( 電子 ) 訂閱雜誌 為文字工作費奉獻

文章標籤

# 使命與呼召# 人生動力# 教會體驗# 信仰旅程# 八角框架# 遊戲化# 周郁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