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丁路德 你不知道的五件事
整理 | 校園雜誌編輯室

▎Photo by Wim van 't Einde on Unsplash
-
一提到宗教改革 ,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丁路德 。
1517 年他把 《 九十五條論綱 》 釘在威登堡城堡教堂的門上 , 點燃了歐洲改革的火焰 。 不過 , 除了課本上那些 「 經典片段 」 , 路德其實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面向 。 今天就帶大家用輕鬆的方式來看看 , 這位火爆 、 固執 , 但同時又很真性情的改革者 。
-
1. 《 九十五條論綱 》 到底在講什麼 ?
大家常聽到的 「 贖罪券 」 , 或譯 「 補贖券 」 , 就是免除因罪過所招致之暫罰 ( temporal punishment ) 。 意思是你花錢買一張券 , 就能減少生前的考驗和苦楚 , 或在煉獄受苦的時間 。 路德看到這種做法很火大 , 因為這完全模糊了信仰的重點 , 認為誤用大赦之危害是使人不再敬畏上帝 。
他在 《 九十五條論綱 》 裡直言 , 基督徒應該專注在悔改和上帝赦罪的應許 , 而不是買券消災 。 他甚至狠批這些券是 「 捕獲人財物的漁網 」 。 對路德來說 , 教會真正的寶藏就是福音本身 , 而不是這些假平安的承諾 。
-
2. 他原本不是要分裂教會
有趣的是 , 路德一開始並沒有想跟教會 「 鬧革命 」 。 他只是希望透過公開辯論 , 讓教會正視問題 。 但很快事情就失控了 。
教宗利奧十世最後下令 , 要路德在 60 天內收回立場 , 不然就要把他逐出教會 。 結果路德直接公開焚燒教宗的詔書 , 表明自己絕不退讓 。 到 1521 年 , 他真的被逐出教會 , 分裂就此成為事實 。
-
3. 稱義不只是口號 , 還要活出來
我們常聽到 「 因信稱義 」 這四個字 , 好像就是路德神學的全部 。 但其實他並不只停在 「 被宣告為義 」 這件事 , 他更強調 「 義會在生活中活出來 」 。
對路德來說 , 稱義不是冷冰冰的判決 , 而是上帝的應許 。 這個應許有力量 , 能在人的生命裡產生真實的改變 。 所以信仰不只是口頭上的認同 , 而是一種會開花結果的生命 。
-
4. 路德脾氣超火爆
如果路德活在今天 , 他大概是個很會開戰的網紅 。 雖然他非常敬重人文學者伊拉斯姆 , 但當兩人因神學立場不同 , 他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伊拉斯姆的書 「 像用金銀花瓶裝廚餘 」 。 這種毒舌程度 , 絕對是火爆浪子等級 。
而且他也不願意在神學上妥協 。 像他和蘇黎世改革者慈運理在 「 聖餐 」 的理解上爭執不休 , 最後連馬堡會談都破局 。 結果基督新教也就分裂成不同宗派 , 直到今天都還在各走各的路 。
-
5. 他也愛毛小孩
不要以為路德都是嚴肅的神學家 , 他其實也很有趣 。 路德養過一隻狗 , 叫 「 托佩爾 」 , 德文意思是 「 呆子 」 。
有一次他看著狗盯著桌上的肉 , 還說 : 「 要是我禱告能像這隻狗盯著肉一樣專心就好了 ! 」 另外 , 他甚至幻想末日的新天新地裡 , 會有一隻 「 黃金皮膚 、 珍珠色毛髮的新托佩爾 」 。 光看這些對話 , 就知道他和愛犬的感情有多深厚 。
-
嚴肅與可愛並存的改革者
馬丁路德不是課本裡冷冰冰的歷史人物 。 他既有嚴肅的神學堅持 , 也有火爆固執的一面 , 甚至還有和毛小孩的溫馨日常 。 也許正因為這些真性情 , 他的改革才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論 , 而是一場活生生的人生實踐 。
那你覺得 , 如果路德活在今天 , 他會是神學教授 ? 激烈的街頭運動者 ? 還是有養狗日常的神學 YouTuber 呢 ?
-
——本文改寫自 〈關於路德 , 你不知道的五件事〉 , 刊載於 《 校園 》 2017 年 9 ~ 10 月號 「 改革尚未成功 , 教會仍須努力 」 , 頁 16 ~ 17 。
